English

用心和手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

2000年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人选事迹
2000-04-2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整理 我有话说

年近45岁的赵国峰1978年就来到开滦(集团)的唐山矿业公司当了一名采煤工。这座中国最早的现代煤矿,曾经为新中国培养了一代代献身国家建设事业的劳模。踏着前辈劳模的足迹,学着各代劳模的样子,20年来,赵国峰将自己的光荣和梦想,艰辛与汗水,深深融入煤炭开采事业中。

从赵国峰进矿以后一直到1996年,我国的煤能源长期求大于供,国家需要多出煤,快出煤。赵国峰牢记着一个煤矿工人的责任,不讲回报,拼命工作。19年里,他连班加点,义务奉献工时14935个小时,合计约1867个工作日。有心人按他的义务奉献的时间和成果作了一项计算:这19年里,赵国峰为国家多出煤24万吨,创效3000万元,等于为国家献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煤山。

1996年,市场形势发生变化,煤炭产品供大于求,国家号召煤炭行业限产压库。对于一个工人来说,一心只知干活、埋头做老黄牛已难适应形势的要求。此时,已成长为唐山矿业公司采煤二区采煤机组组长,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各级劳模的赵国峰,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。在各种场合,他多次表示:“作为一线采煤工人,今天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,就是千方百计提高操作技术,生产出成本低、质量好的煤,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、提高经济效益再作贡献。”

已有120年历史的唐山矿是开滦矿区最老的煤矿,闻名中外的“中国第一井”至今仍在服役。百余年的开采历史,造成井深巷远,地质条件十分复杂。原来只有初中文化、经多年自学已成长为工人技师的赵国峰,针对矿井的特殊困难开始了持续的技术攻关。几年来,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用在钻研技术上。他熟读了《采煤司机应知应会》、《采煤工艺》、《煤矿机械》、《矿山压力》等大量的煤矿专业书籍,光学习笔记就记了20多万字;根据“采场覆岩运动规律”、“支撑压力分布规律”、“矿山应力显现规律”等原理,他不断学习、摸索、实验,搞出多项技术改革创新;围绕高档普采工艺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应用,他先后发明总结了“三直一平割煤法”、“漂刀加煞刀崩梁窝采煤法”、“小循环快速移溜移架操作法”等14种采煤新方法。

1997年底,煤炭买方市场已成定局,用户竞相降价,国有煤炭企业特别是老企业纷纷陷入困境。在唐山矿的储量中占很大比重的块块“边角余煤”,此时仍沿用着落后的采煤工艺,全矿的原煤成本、质量控制严重受到影响。为最大限度延长老矿寿命并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,唐山矿率先在开滦矿区采用了轻型放顶煤新工艺。

凭着20多年练就的高超操作技能和心头一直燃烧着的责任感,赵国峰主动请缨,挑起试用新工艺的重担。他一天干两个班,向新工艺设备发起了长达几个月的冲刺,成功创造了12项先进技术操作法。他发明的“拖刀割煤法”,使采煤机组在各种小角度的地质条件下,都能保持平衡、安全、快速采煤。发明这种割煤方法,足足花了他近三个月的时间,光草图就画了近四百张。在攻克下山大角度推采的难关时,为研究试验“台阶式推采法”,他发着高烧,仍然在井下一盯就是连续四个班。工友们强行把他送到医院输液,一觉醒来,他偷偷拔掉输液针又下了井。

“轻型放顶煤新工艺”终于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应用成功了,开滦其他几个老矿纷纷效法。赵国峰没有忘记自己是组织多年培养起来的劳模,又背上工具袋,马不停蹄,到各矿传授操作工艺。1999年,为向吕家坨矿传授“轻放”技术,一个月中,他竟一次也没回过30公里外的家。

唐山矿有个统计:1996年以来,赵国峰成功地进行大宗技术改革42项,小改小革达684次。在他的带动下,群众性的技术创新在唐山矿形成风气,全矿产煤效率提高了三倍,资源回收率大幅提高,原煤成本大幅下降,煤质大大提高,工作面也由原来的一个月冒顶10次以上降到一年冒顶不超过五、六次,全矿连续四年实现利润都在2500万元以上。说起这些变化,全矿干部职工众口一辞:“应该给赵国峰记立功!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